第三百七十四章 见微知著,方知气候已成 (第2/2页)
能写出那般深刻文章之人,拓跋郁律岂敢轻视,否则他也不会甫一至,便求见陈止了,而《六国论》中对兵甲也有论述,寥寥数句,却切中要害,拓跋郁律知道陈止是知兵之人,在这方面就有提防。
好在陈止询问的时候,重点不再兵马战法上,而是咨问边角之事,比如骨镞[zú]的样式,铁镞、铁刀的重量等等。
“问这些,该是比较好奇吧,这位陈止陈守一,是博闻强记之人,能知道这么多,平时除了多读书之外,碰到感兴趣的事,肯定会多问多思的。”
这么想着,拓跋郁律顺势回答,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想法,随后陈止又从话题延伸开去,询问起鲜卑在草原上的些许趣闻了。
拓跋郁律终于是放下心来,肯定了猜想,这逐水草而居,听起来惬意,但每一次迁徙,其实都是一次艰难的冒险,生活不易,说起来更为枯燥。
这场谈话,一直到夜幕降临才结束,拓跋郁律晚上还有他宴要赴,而陈止也借口政务繁忙,先后与赵远拜别。
待得回到太乐署的衙门,让行礼的差役和兵卒无需多礼,陈止就来到司衙书房,拿出笔墨,将今日所问之事,纪录下些许关键。
等写完了,他在灯火之下沉思,回忆着从几个衙门、连同心中藏书中,拼凑出来的一些历史纪录,这些纪录,正是有关鲜卑的。
从后世而来的人,哪会不知道鲜卑这个名字,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,就是许多将课本知识还给师长之人,也能说出北魏孝文帝的这个名字,知道这位皇帝的汉化之举。
“拓跋郁律,应该就是孝文帝的祖先了,而在原本的历史上,拓跋鲜卑是个根本绕不过去的名字,乃至影响了华夏后续的历史,即便如今,鲜卑各部依旧不容忽视,更不容小觑,未来或许会成长为,不对,是已经成为足以影响局势的、举足轻重的势力了。”
陈止在这么繁忙的时候,还抽出时间接待鲜卑使臣,正是因为他深知这个名字的意义。
想到这里,他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,一边是“鲜卑”,另外一边,则是“匈奴”。
拓跋鲜卑发源于东北,也称别部鲜卑,《魏书》说此部鲜卑“统幽都之北,广漠之野,畜牧迁徙,射猎为业”。
陈止对鲜卑的来历兴趣不大,更注重的是其现实意义。
拓跋鲜卑从东北到河西,经历了两到三次的大迁徙,期间七分国人,使诸兄弟各摄领之,乃分其氏,出现了部落联盟的雏形,直到曹魏时期,拓跋力微在位,镇压内部,祭以固权,威名远播,才真正让拓跋氏取得了联盟的主导权,得以世袭首领之位,整个部族也开始快速发展,草原的诸多部族纷纷来投。
这样的情况下,无论是三国时期的北方两国,还是如今的新汉,都不可能忽视掉北方的这么一股势力,于是双方加强往来,在刘渊自立之后,更是来往密切,期间拓跋鲜卑多次攻袭,攻破匈奴城池的事时有发生。
就在北疆战役之前,刘渊崛起之势已成,还被拓跋鲜卑联合刘琨等人,大败了白部鲜卑和铁弗匈奴,威逼匈奴汉国边疆城池,而领军的正是拓跋郁律。
“这股力量不容小视,而且因为匈奴汉国的遮挡,朝廷对鲜卑并无太多警惕,就算是有,也是鞭长莫及,上年拓跋郁律攻破两族,率领骑兵两万,这可是两万骑兵,以此类推,加上其他兵马,只是拓跋鲜卑一部,就能兴起十万大军!他拓跋郁律口中的控弦骑士四十余万,恐怕不只是夸张。”
灯火之下,陈止眯起眼睛,考虑着这十万大军的战斗力。
“按拓跋郁律所说,骨镞已经逐步被淘汰,铁镞、铁刀运用渐多,说明社会发展程度已近乎摆脱了奴隶制,社会结构、组织程度的提高,意味着动员力更高,更有铜饰针、铜扣、环、铃等物在族中流传,军中有铁刀、铁矛、铁带钩、铁马衔等,说明铜铁冶炼发达,而且和周边部族的经济交流频繁。”
灯火照映着他的面庞,陈止微微摇头。
“政治上稳定,组织上完善,冶炼上相对发达,军事上人员充沛,经济上充满活力,这是已经成了气候啊!”
在他的叹息中,时间流逝,终于到了献俘大典的这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