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96章 后尘 (第1/2页)
十月的京城已经是秋天时节,城内的街道多了很多泛黄的枯叶,文渊阁前的几棵树亦是变得黄飒飒的。
在最中央那个房间的议事厅中,五位阁老齐聚一堂,正在商议着朝中大事。
“如今地方已多诉求,咱们不妨姑且一试,看看成效再定夺,何如?”郭朴手中端着冒着热气的茶盏,发表自己的看法道。
李春芳自知郭朴的资历比自己深厚,只是这个事情不便急于表态,便是扭头望向末座的陈以勤和张居正。
陈以勤的资历比张居正要强,便是率先开口地道:“早前刁民册提出之时,朝廷反对声音极大,只是如今推广开来,效果显而易见!今松江、福州、登州等地竟然纷纷上疏请设港开海或设立市舶司对接海外,老夫以为可以择几处一试,观其成效再行定夺!”
“我亦赞成先行试点,观其成效再定夺!”张居正发现李春芳又是望向自己,当即便主动进行表态道。
虽然他已经入阁一年,只是仍旧处于内阁的最后一位,加上资历比较浅,在内阁的话语权并不大。
在很多时候,他往往只能被动地表示赞同,而想要发表自己政治主张或阻止某个事情却几乎不可能。
李春芳看到陈以勤和张居正都没有反对,心里亦是有了决断,便抬头望向旁边的林晧然道:“林阁老,不知你以为选择哪几处地方试点比较合适呢?”
陈以勤和张居正纷纷扭头望向林晧然,却是深刻地体会到林晧然在内阁中的话题权,很多事情的决策实则都是由林晧然来完成的。
“如果要进行试点的话,我以为可以大胆一些,可选福建的福州和南直隶的松江直接对接海外,而山东的登州和北直隶的天津则设港对接国内!”林晧然思索片刻,当即便是给出一套方案道。
虽然早在十余年前便已经推动广东开海,亦是早已经见到成效,只是这个时代的体制早已经僵化,却是迟迟没有全面展开。
随着他的话题权越来越强,加上各个地方都看到开海所蕴藏的经济价值,故而近期才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请求设港开海或是对接海外。
特别是后者,虽然像福州、杭州和松江早已经设港开海,但却只能对接国内的航线,只是广东和宁波才能直接出海。
有鉴于此,林晧然亦是借鉴后世开海的经验,选择几处最有价值的地方进行尝试,从而为拥抱大航海时代扎下最坚实的基础。
“松江位于长江出海口,若是在此处对接海上,是否会埋下隐患?”陈以勤的眉头微蹙,却是提出自己的顾忌道。
张居正知道陈以勤这是担心倭寇,更是担心倭寇沿长江西进入侵大明腹地,不由得扭头好奇地望向林晧然。
李春芳亦是有所重视地望向林晧然,郭朴却是浑然不关心般地继续品着茶。
林晧然知道这是他们的正常反应,便端着茶盏认真地说道:“倭患固然需要提防,只是咱们亦不可因噎废食。若是仅仅图一时之安,我们确实可以曹规萧随,只是想要造福于民,让底层的百姓少吃点苦,咱们的步子却是要迈得再太一些!松江毗邻东海,位于长江口,又跟京杭运河相连。不论是货出东方,还是货由海来,却是可以跟诸地相连通,必兴大明之商贸!”顿了顿,显得颇有信心地道:“而今咱们大明兵广将强,若是倭寇敢从海上来犯,我们亦可以将他们尽诛之!”
跟着这个时候重农仰商的思想不同,他却是清楚地知道商业才能兴邦,而发展海上贸易更是华夏站上民族巅峰的必然之路。
此次将上海港全面解锁无疑存在一定的风险,但如果打通这一个难点,那么就会让大明更能体会到开海的好处,进而拥挤这一个海上的新时代。
正是如此,上海才是最重要的一环,亦是他最为希望达成的一环,让上海跟宁波、福州、广州和雷州并驾齐驱。
“老夫刚刚说什么来着?刁民册就是早前徐华亭瞻前顾后,结果愣是将如此谋万世的良策拖了好几年,而今不过是在长江口建一个码头,实在不行便关上即可,这又有啥好担忧的?”郭朴停下喝茶的动作,显得有所不满地表态道。
陈以勤和张居正听到郭朴如此明显地强势表态,却是知道这个事情不说对方其实占理,哪怕他们站出来反对,恐怕亦无济于事。
在这个内阁中,看似他们五人共谋,但有着郭朴无条件般的支持加上林晧然的治国之才,很多事情都是以林晧然的意志为准。
“此次让松江直接连通海外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,只是松江那边的呼声最高,我亦认为可以一试!”李春芳生怕气氛变僵,当即便是进行表态道。
随着李春芳、郭朴和林晧然的先后表态,哪怕陈以勤和张居正想要站出来反对,亦是已经无法阻挡了。
林晧然并不想成为“独相”,特别他仅是排名第三的阁老,便是望向陈以勤等人直接袒露心扉地道:“虽然广东开海多年,但东南才是大明最大的商品云集之地,故而上海港其实更为可期,我心里亦是希望让上海来承担更大的职能。”
“林阁老心怀全天下百姓,此事确实是我目光短浅了!”陈以勤亦不是真心要反对林晧然的这项决策,只是为了慎重起见才提出一个顾虑罢了,亦是主动检讨道。
林晧然跟着陈以勤又客气了一句,然后又是认真地说道:“此次之所以要进一步开通天津港,却是希望各地更多的米粮能够通过海运北上,进而避免京城过度依赖于漕粮,甚至是全面取代糟粮。”
由于东南才是大明的粮仓,加上有几十万的边军要养,偏偏很多宗藩的封地位于北方,固而京城的粮食根本无法自给自足,却是依赖着京杭大运河运粮北上。
只是随着天津港开一道口子,越来越多的商人嗅到了商机,从海上运粮北上无疑大大地降低了成本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